核心价值观24字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什么意思)

  润农按:《黄骅报》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凡人善事》,基本上是该报《凡人善事》栏目作品的结集。我应邀为这本书写了一个序言,作为“序二”编在这本书里。现在,把我的“序”贴在这里,请大家批评。

  

  《凡人善事》书影

  我看《凡人善事》的文化意义和新闻意义

  

核心价值观24字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什么意思)

  (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所说的“养”,不仅是“养育”的意思,尤其是“培养”“养成”的意思。黄骅古称九河下梢,洼大村稀,土地盐碱,五谷难生,百姓谋生不易;渔民驾一叶小舟出没于风波之中,更是时时感到死亡的威胁;更由于地处偏僻,商品交换相对不够发达——所有这些条件也即“水土”,都是不好的。但是,恰恰是这种不够优越的条件,铸就了黄骅人性格中的坚韧和勇敢,也造成了黄骅文化中的厚重实诚、轻财重义、乐于助人等等优秀的品质。我听黄骅的老人们说,在茫茫大海里,有渔船在惊涛骇浪中倾覆,见死不救在渔民眼中是一种极其可鄙、为人不齿的行为。德国经济学博士罗尔夫?多贝里说:“互惠古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深山有俊鸟,贫家多孝儿。在为生存而战的漫长历程中,黄骅人形成了这种生命的基因。

核心价值观24字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什么意思)

  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中华民族对这种基因一直深切认同。尽管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GDP第二的大国,尽管黄骅早已经不再是“苦海盐边”,这种基因仍然被广大人民所认同。沧州提出的“五城建设”中包括了“好人之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赫然写进“诚信”“友善”就表明了这种认同。而且,这种价值既是中国人传统的,也是“普世”的。

  

  (二)

  近若干年来,这种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大学生张华为救一名掏粪的老农民英勇牺牲,百姓们热情赞扬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而一些媒体却发起了讨论: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可能成为一个硕士、博士,可能成为一个为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拿这样一个生命换取一个老农民的生命,值得吗?于是许多“精英”口吐莲花,说不值得。他们把一切社会现象统统纳入商品交换的领域,用扒拉得山响的算盘珠衡量生命的分量。

  更加离谱的是2008年。这一年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正在讲课的一位范姓教师在地震刚刚发生时示意学生不要动,当大的地震到来时则抛下自己的学生,一个人率先跑到操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讲,这是不能容许的;但是对于这种生命中的怯懦我们也许不必给予过苛的谴责。然而啊然而,这位后来被称为“范跑跑”的老师居然写出一篇文章,把自己的临阵脱逃美化成“追求自由和公正”,“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范跑跑”因此迅速成为一个“网红”,多家媒体在报道这个垃圾时温馨备至,而批判这种劣行的郭某某却被讽刺地称为“郭跳跳”!

  “雷锋精神”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学雷锋,做好事”已经在青少年中成为一种上进的标志。但是若干年来一直有人在媒体批评和质疑,甚至造谣诋毁。有些人抓住当时因为摄影条件不具备而出现的“摆拍”等现象,全盘否定雷锋的形象,否定雷锋的精神。而一些媒体在这里摇唇鼓舌,推波助澜。

  2006年的彭宇案铺天盖地地报道,在摧毁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上来得更加高明。它不是从正面攻击我们的道德观念,而是“迂回式”向我们的价值观发起进攻。26岁的小伙子彭宇和64岁的退休职工老太太徐某在不经意中发生了碰撞,彭宇随后将徐某扶了起来,并与随后赶到的徐老太太家人一起将徐某送往医院。徐某被撞伤,手术费用需要数万元,诉讼由此产生。法庭在处理这个案件时确有瑕疵,但是一些媒体不顾彭宇和徐某发生碰撞这个基本事实。将此案报道成一个“碰瓷”案,“老人倒地不能扶”、“做好事没有好报”一时成为“公论”。因为彭徐双方和解时有“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协议,这个案件的真相被长期掩盖。社会现象中有所谓“丁蟹效应”——你老是念叨什么就来什么——属于“自我应验预言”的一种。果然,“碰瓷”者越来越多,“世风日下”在我们的呼唤声中迅速成为现实!

  2011年,又有了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被媒体爆炒……

  我当然不会简单化地认为“道德滑坡”的责任完全应该由媒体承担——这是一个有着深刻社会原因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媒体能够并且应该为社会进步做些什么?

  

  (三)

  《黄骅报》的“凡人善事”栏目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反潮流”的行为。

  我们要坚持黄骅人的美德,我们要弘扬中国人的美德。

  美,本来就在“凡人”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创造物质的世界,也创造精神的世界。

  讴歌这些“凡人”的美德,是媒体的“美德”,更是媒体的应有之义。

  是的,西方新闻学有一条定律,叫做“平常人+平常事=0”;把“凡人善事”的旗号公然打出来,岂不是违背新闻规律的吗?

  一,报纸不但是“新闻纸”,尤其是“文化纸”;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什么是新闻,什么是重要新闻,什么样的新闻要突出报道、“铺天盖地”,什么样的新闻要尽量淡化、“点到为止”,或者新闻要从哪个角度切入,用什么观点统驭,无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有些媒体正是在价值观上出了问题,才倒行而逆施。它们一时的鼓噪也许很能吸引眼球,赚取一些“名气”,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考量,它们不过是毫无价值的飞沫。

  二,“新”的本质是什么?除了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之外,就是要与众不同。我深信,黄骅人的许多善行故事,拿到全球都是一等一的。比如吕桥镇乾港村韩培兰,把自己的一颗肾捐给了并无血缘关系的大姑姐,这样的故事拿到哪家媒体,也是“新”的,是“稀罕”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有一些故事本身有些平淡,但是在我们的记者笔下却也摇曳生姿。比如一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眼睛向下看两下。

  “做嘛呀?”

  看看自己的胸脯。

  “坐起来啊?”

  眼睛又向下看一下。

  儿子从旁边椅子上抱来四个枕头,老人的头部下面垫两个,一只胳膊下面再支一个,老人处于半坐半躺姿势。

  当然,这么多文章篇篇出色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我们面临着许多题材的雷同和类似。但是,作者的努力和功力还是常常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

  感谢《黄骅报》的朋友们,他们约我写这篇文章不但让我进一步清理了自己的思路,尤其是让我回忆了当年我和他们一起共事的日子。那是一些多么美好的日子呀,我珍惜它们!

发布于 2025-01-03 03:01:0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
上一篇:哲学系学什么教材(哲学专业学什么书) 下一篇:目标的句子励志词语有哪些呢(目标的句子励志词语有哪些呢英语)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