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有哪三个要素构成(信念有哪三个要素构成的)
电脑或者手机输入法有词汇记忆功能,当你输入一个陌生词语之后,下一次输入同样拼音时那个词汇就会出现在首位,但这个词很可能并不是你这一次想要输入的词。
我们身上一些旧有信念就像这个词汇记忆功能,它在过滤和影响我们注意力的焦点,如果不加以觉察,我们会被这些旧有信念深刻地影响人生。
在诸多旧有模式的影响中,有两个极端需要我们保持警觉,因为它们非常隐秘,影响又非常巨大,对此没有觉知的人,可能会一直徘徊其间,不能自拔。这其中一个极端叫“受害者”,另一个极端叫“傲慢”。今天我们主要讲讲“受害者”。
想必你听说过:警察抓了一个路上的扒手、小偷,斥问小偷是如何筛选他的猎物的?小偷说——感觉哪个人是个“倒霉蛋”就偷哪个。
我们可以追问的是,是什么让小偷判定路上的某个人是个“倒霉蛋”呢?而那个“倒霉蛋”当时内心在经历些什么,导致他看起来像个“倒霉蛋”?
下面这个例子你可能比较少听过:
在硅谷有过这样一次测验,实验者在人来人往的过道上扔了一张美元,看看谁会发现并且捡起来。实验结果当然是,有些人捡了起来,有些人没有发现这块“馅饼”。而在后续的跟进研究发现,没有看到这张美元的人,基本上认为自己不可能这么幸运;而那些发现并且捡起美元的人,则普遍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如果一个人的旧有信念模式中有受害者模式,当他往外去接收这个世界的信息时,他的注意力会放在哪些事情上面呢?
过分关注在困难上,而忽略(乃至不相信)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这是受害者注意力的一大焦点。
有些朋友会在他的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
力量不足,不足以去改变;
觉得很累,没有能力去改变家庭现状;
无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能言听计从;
....
奥南朵老师的课程上有一个练习,可以帮助有受害者模式或者思维的人,在注意力上做一些快速的调整——表达一件负面事情的时候,尝试着将【问题】、【困难】、【但是】这是三个词,转化成另外三个词,相对应的是——【情况】、【挑战】、【而且】。用这新的三个词来讲述事情,改变就会很快发生。
当我们用【问题】、【困难】、【但是】表达事情的时候是这样的:
“我的家庭里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跟丈夫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我们已经好几个月不跟彼此说话了。但是我们的孩子才6岁,我不想因为离婚而导致小孩子的成长受影响,现在的生活对我来说真是太困难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样一件事情,试着用【情况】、【挑战】、【而且】来表达,看看会怎么样:
“我的家庭里现在出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我跟丈夫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我们已经好几个月不跟彼此说话了。而且我们的孩子才6岁,我不想因为离婚而导致小孩子的成长受影响,现在的生活对我来说真是一种挑战,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能感觉出不一样吗?
当用第二种方式来表达的时候,那股能量是打开的,向各种资源开放,同时也更能将注意力放在方法和资源上,而不是聚焦在问题上面,放大这个问题。
假如最近你通过微信跟另一个人倾诉某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你可以去翻翻你们的聊天记录,看看这三个词【问题】、【困难】、【但是】出现的频率是怎样的,由此可以反观自己,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哪里,而那里是否对解决事情有所帮助?
或许你对这个注意力微课感兴趣:
▁ ▂ ▅ ▃
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帐号名称:灵性觉醒之路
发布于 2025-02-10 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