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学经典体会(读哲学著作有感)

欢 迎 来 到 三 点 一 刻

2 0 1 8 . 02 .10

  

今天来到三点一刻的朋友是郭敏老师

读文字太累,点开语音更方便

读哲学学经典体会(读哲学著作有感)

  “多年前,当踏入郭老师书房的那一刻,我彻底震惊了,那是我第一次具象地看到,自己理想生活的模样。”Miss鲁如是说。每一个爱书之人,都会想象有一间自己的书房,甚至为书房命名,譬如鲁迅先生的“且介亭”、黄炎培的“非有斋”、梁启超的“饮冰室”、林语堂的“有不为斋”等等。民国文人之风采只能追忆,而郭敏老师的书房,可近观瞻仰,就像天堂般的图书馆模样。

  

郭老师是Miss鲁心中的智慧女神,曾经是,现在仍旧如此。在探访郭老师的书房之后,一段关于智慧女性的聊天也随之而来。郭老师非常认同伍尔夫的那句话:女性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房间。在伍尔夫笔下,那个房间是书房,有关创作,而郭老师口中的房间,是女性思想独立的空间。

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学教授以男性为主的社会中,郭老师站上讲台,为学生树立了女性榜样。之后30载的教学生涯,郭老师手中放不下的是,经济、金融类的大部头书籍,然而更令她魂牵梦绕的是,历史、哲学、诗词、艺术......在理性、定量的经济理论基础上,郭老师为自己的思想,开启了多扇感性且敏锐的认知世界之窗。

  

女性之独立,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郭老师站在女性角度,深度剖析了此命题。在生活秩序和事业选择中,是进是退,如何权衡?困惑于当下的大学生,和步入中年的焦虑职业者,都可以从这段对话中,受到启发。

  

  

  L:郭老师是我97年上大学时的老师,教的是货币银行学,当时教经济的老师基本都是男性,您的出现给我们大学生活带来很丰富的色彩,很多女同学都以您为榜样。我记得96届学生是您教的第一批,那是您刚开始教师的职业生涯吗?

  G: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当老师,第一次讲课是在1990年,当了6、7年老师的时候,调到中国金融学院,开始教你们,到今年,将近30年的时间。

  L:当时学校很多老师,除了教学也会有其他外部工作,因为金融系统之内有非常多的机会,但您一直没离开学校,是这样吗?

  G:离开武大来北京时,我曾去过华夏银行,但在那边做了一年之后,觉得老师职业的时间自由和意志自由是非常宝贵的,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来做事,而在银行工作一天到晚要坐班,工作也没太多挑战性,我想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所以又回到学校当老师。

  L:我们大学那会,正是98年金融危机,所有课程都多少跟这个有关。现在大学经济学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像最近兴起的互联网经济、包括新技术层出不穷,学院在经济金融的教学方面是如何应对的?

  G:现在大学的学生比之前多,开的课程也越来越复杂。之前中国金融学是偏宏观的,现在是越来越趋向于微观。从学生培养来看,因为金融是量化分析,需用数学或工程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在我们学院,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金融细分领域。而且学院也与时俱进,根据现实发展,加了很多选修课,比如互联网金融等,给学生一些引导。

读哲学学经典体会(读哲学著作有感)

  在学校,课程的学习很重要,可以给学生一个金融学的结构性知识体系。对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省。双方面结合,使学生对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也能产生浓厚兴趣和关注。

  因为现在学生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短视和功利化。可能是受严峻竞争压力的影响,他们一进校门就想如何找到好的工作。他们只生活在现在,不关注自己十年、二十年之后会怎样,更不关注国家的未来,没有时代感。没有时代感对人的培养是很有缺陷的。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不仅是对学生有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时代感。老师不是帮学生做选择,而是告诉他们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选择的准则,让学生以多种路径去选择,规划自己的人生。

  

  L:中国发展到今天,仅经济学科而言,就有足够的现实案例和商业规律值得去探索,但在大学教育层面,并没有东西去承接,出现了一定层面的缺失,这让很多家长的选择是送子女出国留学,而不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G:这个是个很大的问题,各种结论都有,但从我角度来讲,认为大学教育存在2个重要缺失,一个是公民教育,一个是创新教育。归结到一点就是大学缺少对人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的教育。

  L:高晓松说:大学是国之重器,如果大学变成一个高级的职业介绍所,教会你求职技能,就丧失了大学教学生立德立言的使命。您在跟现在大学的学生去说这种“使命”时,他们的反馈是什么样的?

  G:现在课堂上跟同学讲如何过好4年大学生活的机会不多,主要是跟研究生学生讲。他们很敬重老师,而且自己目标很明确,都力图优秀。这种优秀更多的是他们专业学习上的磨练。在人文交流的深入对话上,会有一点遗憾,很难找到10年前跟学生交流的感受。现在学生跟老师不太亲近,让我时常也有很多无力感。

  

  L:我身边的朋友都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就是如何把人生选择和事业选择同步?有些工作能给你很好收入,但生活高压,会让人很焦虑、彷徨,像我身边的朋友,有些人会选择彻底转行,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有些从大公司高管跳出来,做一个小工作室,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G:关于事业和人生秩序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30多岁,职业到成熟期之后,压力比较大,矛盾更突出。很多人会特别焦虑,但人生就是这样。我认为你还是要选择以事业为主。因为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事业,如果40岁就退休,你会发现,整天去旅游,处在休息的状态,会少了一种张力,少了一种激励你向前的压力和动力。所以理想状态是事业和人生秩序交错出现,互相给予动力。这才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人生。人要工作才是快乐的,哪怕工作带来再大的压力,但最终能给带来成就感的,还是工作。

  L:现在很多做得好的互联网CEO,专业都是学哲学、学物理、学技术研发出身的,反而学商科出身的很少,您觉得这个原因是什么?

  G: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分享一个故事。我朋友前几天问我,女孩上大学学什么专业好?我的看法是,男孩最好找一个综合性大学,选技术性门槛很高的专业,需要几年的专业学习才能掌握。女孩不愿学这些,就学人文科学;历史、哲学、艺术类学科,反而最没必要学的就是门槛比较低的社会科学。

  我认为人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你在不同年纪段,根据性格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需要学不同的东西。CEO哲学专业出身是因为,他们大学通过哲学学习,基础方法论掌握的很好,能够用方法去指导自己的所有工作,这种基础建立起来后,其他事物是可以触类旁通的。

  L:这两年,我在思考怎么去重新定义书店。我认为书店是一个空间,能承载不同的生活想象,书店也是一个平台,可以把很多的内容、服务、展览变成能在书店的链接点。我更偏向于做中心社区型书店,我在想书店是否有可能成为大社区里面人的枢纽和连接点。以前阅读,我认为书里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但后来,我发现阅读能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阅读构建了自我的修复能力。我看书时,能找到困惑自己的答案,那么,对您来说,阅读是什么?

  G:对我来说,阅读是交流对象,就像跟朋友之间的聊天,不同心情可以看不同的书。如果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正好书中某句话安慰了我,我觉得就像朋友一样温暖。书就是一直陪伴我成长的朋友,读书让我很高兴、很愉悦。

  L:我第一次去您家时,您的书房给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具象地 认得出看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书的比重占了家里的70%,书成为家中一个重要功能,在我去过的所有朋友家里,您的书房是最特别的。您在给自己构建书房时,想法是怎v样的?

  G:我的书分成几类,一是专业书,包括经济学专业著作,其他还有历史、政治、传记类的书,品类很杂。

  我对书的感觉是从大学开始的。80年代流行的一套书《走向未来》,是开启我心智的系列书籍,我至今都有保留。上研究生的时候,会读难读的经济学原著,比如《资本论》《通论》等,工作之后,除了专业书籍,我越来越对专业以外的书感兴趣,读的书越来越杂。我买书很多,去书店基本是十几本这样数量的买。只要我觉得需要了解的书,都会买回来放在书房,于是书就越来越多。

  现在我年过半百,会把以前看不懂的书,再拿出来读。梁文道说:人一辈子一定要看几本你看不懂的书,我很认同,重读之后会有很多收获。

  

  G:推荐一本很难,因为有很多书都给我印象深刻。如果是推荐女性读什么书的话,我建议读女性传记,比如《伍尔夫传》《波伏娃:激荡的一生》《汉娜·阿伦特传》等。虽然身处的时代不一样,但同为女性,看她们怎样在事业上成长,看她们如何能跟世界很亲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对女性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很有启发。虽然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认为女人一定要独立,有自己的独立思维。

  L: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从女性本身角度来讲,会面临各种选择,尤其是在遇到职业问题时,有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很多时候是出于自我,女性要成功,需要比男性付出的更多。女性在某一个时点上,总会面对选择困境,可能是感情的、或事业的,您认为女性根据自己特质应该如何去处理,或者说去选择?

  G:人们一辈子都在选择,但每个人站在十字路口时,选择的方向都不一样。男性跟女性比较大的区别是,女性面对压力选择时,会给自己找理由,会后退。男性,尤其是比较强势的男性,面对压力是往前走,要进击。一个是急流勇退,一个是勇往直前。这两种选择的状态,应和了男女之间的差异。我比较赞成这种选择。女性不一定太执着,但一定要非常优秀。优秀是幸福的源泉。

  面对压力时,女性想退就可以退。但也因为这种原因,我们看到到处都有女性的职业天花板,很难再往上走。我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选择了退,跟世界保持一定距离,跟所有人都保持一定距离。我觉得教书就是跟世界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我可以站在比较自由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但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要选择后退。如果女性愿意激流勇进,去获得事业上更高一层的成功,也很好,是我非常佩服的类型。

  

自由、独立,如此宏大的字眼,在郭老师身上都留下了具象的生活轨迹。其实,在大学生时期,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格塑造。人格建构在价值观之上,价值观则从日积月累的经历中,慢慢磨砺而成。阅读一本书,或者跟老师有一场高质量的交谈,这些看似微小之事,都将成为人格塑造这一万里长城中的一砖一瓦,慢慢累积出思想的伟大。

做好自己,再教他人,郭敏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人生导师,得益于她自身的独立思想。这份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藏有万卷书的书房,而精神内核从来都是:一颗愿意追逐自由的心,一种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生活姿态。

  

  下期预告:

“在稳定的坚守和无限的形式间,感受不被束缚的无尽精彩。”这是陈坤对“狂禅”的理解,这是一种青年人的独特修行,依靠行走的力量。陈坤“行走的力量”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坚持了7年,这期间志同道合之人相伴而行,抛却繁华,深入自然的灵魂。这场心灵公益背后,是怎样的初心在坚守,它背后的策划人,又有着怎样的理想?我们下期见!

更多精彩...

锁定每周六下午三点一刻

  @Miss鲁-唐宁书店创始人

  “Hi,你好,我是Miss鲁,我喜爱读书,喜爱和朋友聊天,十几年前我在广州开办了唐宁书店。我一直认为唐宁是一家有温度的书店,因为这间书店陪伴了我的成长,同时也让我结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每次和他们聊天,总能让我受益无穷。Miss鲁的三点一刻就是我和这些朋友的私家聊天,我希望通过这个栏目,将每一次的相遇记录下来。”

商务合作邮箱 :

zhongyongting@gztnwh.com

发布于 2024-12-20 06:12:0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
上一篇:fries英语怎么说(frie用英语怎么说) 下一篇:心理学中的价值观是什么(心理学中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