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这门课学什么内容啊(哲学学什么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复习提示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进入学习认识论之前,首先要在宏观上把握三对对立的认识论观点:
一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二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三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也就是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认识论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首先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入手,重点讲解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基本规律;
其次是关于真理与价值的论述,要求考生把握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最后是对整个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总结,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要点图解
1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
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
地位
低级阶段
内容
认识事物的现象
特点
直接的、具体的
表现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地位
高级阶段
内容
认识事物的本质
特点
间接的、概括的
表现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2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
含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特点
客观性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一元性: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绝对性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性
从广度上说,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说,有待于深化
从进程上说,有待发展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与谬误
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②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③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再者,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3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三)自由与必然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其次,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真题演练
1.(2015.1单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虽然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 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 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2014.1单选)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答案】1.A 2.B
发布于 2025-01-07 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