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怎么写)
——社科专家述论红色精神百年史(摘选)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0期刊发丁德科教授、王昌民研究员撰写的《红色精神百年史述论》。全文共七部分,约4.3万字。本网摘要刊发。
红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现代价值表现在满足主体的各种需要。这种现代价值是以人的文化本质为基础的,主要是人文价值,确立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而要确立这“四性”就必须确立人的科学信仰、生成人的科学能力、养成人的科学品质、培育人的科学精神。在社会人类学家看来,人的“未特定化”特质决定了人具有追求完善、追求进步、追求创造的要求,是一种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必然要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人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用各类精神文化资源满足个体的发展需要,满足团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得以转变,人的智慧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可见,人在文化创造中创造自身。
基于此,红色精神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这些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红色精神文化资源的“化人”价值来实现,通过人文价值来实现,通过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养成来实现。红色精神的经济价值在于,通过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人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社会劳动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红色精神的政治价值在于,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把人的思想意识引导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形成共同理想,引导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提高人的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人的法律素养和民主素养,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红色精神的文化价值。
(一)红色精神的文化价值
精神动力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红色精神具有引领力、凝聚力和主体精神活力等动力作用,因而具有文化价值。
1.红色精神的双重维度实际上是“双重动力”
红色精神的民族性维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全体人民的心中确立了对祖国的归属情感和认同情感,这种情感就是一种凝聚力;爱国主义的情感也作为全体人民处理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民族利益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可看作是一种约束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行为准则必然激发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乐观奋斗的感召力,并且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活力。总之,中国精神的民族性维度有着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精神活力的动力作用。
红色精神的时代性维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在全体人民中形成改革创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局面,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也具有引导力、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创造活力的动力作用。
这个“双重动力”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教育人,使人有主体意识、进取精神、系统知识和实践能力,使人有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动力感;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以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塑造人,以英模人物的事迹和伟大建设成就鼓舞人。
2.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以百年的艰苦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红色精神体系。红色精神的三项要素都贯穿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组织成员的意识起引导作用,二是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规范作用,三是表达组织成员的精神诉求。因此,由20种红色精神构成的体系从多个方面构成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这种体系是经过百年积淀历史地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了红色精神三项要素的价值体系,也是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因此,红色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3.红色精神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价值导向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就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发挥红色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红色精神中主体价值导向的先进性要素,核心是政治导向。政治导向或政治方向是就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导向而言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原则的体现,是政策和策略的生命,是先进性的保障。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批评,要“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最早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后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目标上,确立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为文化机构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为社会大众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提供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发展先进文化要把精神支撑与价值导向相结合。红色精神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资源。
4.红色精神为文化创新提供思路和原则
文化创新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广义上界定文化创新:“作为统摄整个思想和精神领域的文化创新,包括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术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丰富内容。”一种是狭义上定义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内容的激活,更应当是文化模式或文化范式的革命性转型。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知识体系创新、文化思维方式创新、文化体制创新。”前者是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上界定文化创新,而后者是在文化哲学意义上定义文化创新。在这里,我们也从广义上讨论文化创新的思路和途径。据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脉络。
(1)红色精神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基本思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这就提供了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解决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问题。文化人类学也是从历史和传统入手,研究文化的本质所在,创新出发点所在。文化人类学者认为:“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文化创新是在文化积累、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是寻根,吸收养分;创新是生发,是生命延续。在红色精神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就伴随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回顾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从事的文化活动,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有无数文化创造从中华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和精神力量。
(2)红色精神提供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关系的基本原则。文化价值观念创新、文化知识体系创新、文化思维方式创新都要求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要从中得到启发、寻找镜鉴,把外国先进文化“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在红色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国际经验?曾经出现过毛泽东同志与教条主义者之间的斗争。教条主义者照搬马克思列宁的语录,导致产生错误的政治路线,把党和革命带入歧途;教条主义者照搬别国的经验,导致出现军事战略上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获取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关系的思想原则。
(3)红色精神提供了克服保守僵化思想,开展文化创新的思想武器。观念上的创新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先导。文化创新首先是文化理念的更新和新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化理念创新就是从对文化的教条主义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各种对文化片面性和狭隘性的理解和认识中解放出来。
红色精神的孕育与形成本身就是文化创新。在20种红色精神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都是观念创新起到先导作用,都是在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突破“洋教条”和“古教条”的观念束缚。我们可以想一想,“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决策是怎样形成的?“拼命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是怎样产生的?“红旗渠”“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成就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也可以想一想,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思维品质是怎样血脉相承的?从“君子之乐”到“乐观奋斗”的行为风貌是怎样熔铸更生的?我们党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就是要克服保守思想、克服教条主义、克服经验主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而“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然成为文化创新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
人的本质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有精神生活的需要。为什么有些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有些人却懒惰散漫、无所作为?为什么有些人精神矍铄、生活充实,有些人却精神空虚、萎靡不振?为什么有些人思想深邃、富有远见,有些人却思想贫乏、鼠目寸光?为什么有些人志存高远、积极向上,有些人却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这些差别,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方式,取决于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状态与和谐状态。可见,精神的个体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动力,提供精神支撑。精神的社会价值也是有动力学特征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精神的作用,强调精神的力量,许多学者撰文阐发“精神的力量”。精神有什么样的力量呢?
我们在分析“红色精神”的要素和结构时,提到了三类要素:指向主体价值导向的先进性要素、指向主体凝聚力的规范性要素、指向主体精神活力的能动性要素。这三类要素分别具有四种“力量”:引领力、凝聚力、驱动力、活力。这四种力量是对团体而言的。对个体来说,有一个驱动力的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生的动力”。包括“潜力的开发”和“活力的激发”。学校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生成信念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知识载体,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驱动力,还在于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用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连同资金、技术涌进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冲击,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进入一些人的脑海,对大学生成长中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日益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面对家庭和社会越来越高的期望,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当代大学生对成长成才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悲观、被动应付,结果是越应付越被动;另一种是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在提升自己、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现实表明,前一种情况是少数,后一种情况是主流。当然,还有不少大学生对待职业发展的态度在理想与现实、期待与迷茫中摇摆。少数大学生有依赖父母的心态,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在迷茫、幻想之中还想通过继续读书的方式逃避生活压力。为什么会产生消极性的人生态度呢?除了客观因素和他人的影响之外,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如人格特质、自我力量和内在需要是关键性影响因素。一些大学生自我认知不透彻,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不深刻,缺少现实生活的历练,缺少理想信念的引领,缺少对社会人生的深度理解。种种事实表明,这些大学生缺少精神上的“钙”。因此,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逐步获得人生的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活力。
根据这些“精神力量”的概述,我们认为,“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有如下几点:
1.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的意义,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精神因素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量。这些精神因素包括:思想觉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顽强意志等。涉及教育过程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如科学信仰的引领力、科学能力的内发力、科学品质的潜在力、科学精神的激励力。除了上述精神因素外,还应该包括大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如人生态度、热情、兴趣、情感和意志等。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它是指人面对生活所采取的心理意向,包括对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求职就业、家庭婚姻、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心理倾向和价值判断。因此,学校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关注健康、勇气、乐观、希望、快乐、信仰、毅力等,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首先,培养积极的情绪,获得快乐的体验。“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崇高价值具有培养积极情绪的作用。积极情绪和快乐体验不仅具有内在驱力的作用,也具有挖掘潜力、激发活力的作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的岁月里,都能保持一种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座右铭。“苦不苦,想一想长征两万五。”通过“红色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什么价值是崇高的,追求自己的价值理想;使大学生体验什么是苦,什么是难,对待挫折应该具有何种态度;使大学生深入理解苦难对于成人、成才、成功的意义。
其次,设置生活目标,开展有价值的活动。“红色精神”中蕴含的目标都是远大的,令人振奋的。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目标又是具体的。设置有价值的目标,由目标驱动人的活动、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同时可以形成人的良好体验。可以想一想,伟大的革命家、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大庆人,“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研究者,还有许多成功人士、创业者、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哪一天不是在从事有价值的活动,他们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红色精神”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不要虚度光阴,要自我设置目标,既有大的追求,也有具体活动。
再次,强化社会实践的锻炼,增强责任意识。“红色精神”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不仅具有引领导向的作用,更有砥砺品行、完善人格的作用。英模人物都是在革命、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得到锻炼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大大激发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潜力。这也得到一些大学生深刻体验的佐证。当问及青年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里最难忘记的事情时,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提到实习和社会实践,因为实习和社会实践能使学生自主参与,能有充分的互动,能有深刻的体验。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顶层设计和培养方案中,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设置有一定责任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体验,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意识。
2.为大学生“四个科学”理念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同志认为领导干部“三严三实”的问题,应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得到镜鉴。他指出:“中国人历来崇尚气节、崇尚严谨、崇尚务实,讲良知、守信用,严和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是传承民族品性、倡导社会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这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适用的。大学生的成长不是在温室里的成长,而要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成长。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大学生只要遵循民族传统美德,将勤奋、严谨、务实、诚实、守信的价值在求职过程中和职业生涯中严格履行,就会有高质量的就业,就会有求职的成功,并获得职业幸福感。
“四个科学”理念教育首先是“务实求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精神教育。让大学生养成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养成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是科学品质和“修身”教育,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经常“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再次是民族共享价值观教育,即科学信仰教育。民族精神中蕴含的爱国爱民、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崇尚科学等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导向、激励、陶冶的作用。回想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些思想家、科学家、民族英雄,他们的思想、品德、处世方式是怎样影响了后人;想一想那些革命家、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的理想、信念、事迹是怎样感召着下一代;想一想那些抛弃了优厚待遇、排除重重阻碍归国的老科学家们,他们的故事、业绩、严谨作风会给我们提供怎样的精神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3.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教育资源
“红色精神”可以转化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教育资源,也可以拓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途径。处于革命老区的大学、与革命老区有历史联系的大学都把“红色精神”看作是可以转化的思想教育资源,把“红色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了切实生动、富有成效的探索。主要做法有:一是揭示“红色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如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引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容体系;二是揭示“红色精神”与科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信仰、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道德等,引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内容体系;三是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内容和途径,把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功能和规律;四是开发校本课程,推行“红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课程的研究式教学;五是拓展“红色精神”教育途径,开展实践教学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大学德育课堂从校内扩展到社会;六是建设校内红色精神教育的环境载体,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七是在探索“红色精神”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同时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通讯员 王振文)
发布于 2025-08-13 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