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哲学书籍(比较有名的哲学书籍)
中信书店
本期书目选自三家北京阅读季合作阅读空间——中信书店、雨枫书馆、三联书店,组成联合书单由北京阅读季发布。我们致力于推荐最优秀的图书,联合书单定期发布,希望有志于为读者推荐好书的出版机构与阅读空间加入我们,愿好书的养分,滋润我们的心灵,繁盛我们的思想。
阅读空间联合书单
中信书店书单
《BBC世界史》
[英] 安德鲁·玛尔 著
我们都知道,撰写世界通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安德鲁·玛尔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有资格写世界史的人,因为他只是BBC的一个记者。我们也不必把这本书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或是费尔南德兹的《世界:一部历史》相比较,因为这其实是一本启蒙书。
玛尔有一种罕见的天赋,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他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玛尔从不拘于历史的脉络或叙述方式,这让他发掘出许多我们从没关联到一起的问题,比如罗马帝国与汉帝国衰落的共同原因其实是气候变化。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世界变得越来越冷了,气候的突变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
这本书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感,像是在看BBC的纪录片一样。玛尔用新闻记者特有的敏感和犀利,展示了科技的进步、政治的愚行以及未来该如何警醒那些由成功引起的失败。
所有对历史有兴趣的人都可以看一看,这里有太多历史学家不会告诉我们的真相。
《上帝与黄金》
[美] 沃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听一个研究政治的人去讲历史,总能听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沃尔特·米德是美国知名的外交政策专家,与研究经济的人不同,在米德看来英美帝国压倒性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宗教中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传统。
米德在这本书中提到:尽管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历史上曾受到西班牙天主教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德国纳粹党、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基地组织的挑战,但仍然屹立不倒。然而,如今发生在中东的地区冲突却很可能改变这种记录。
米德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核心勾勒出现代世界体系,对近几个世纪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解读,他的论述比历史学家们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英美等国曾如何影响世界格局。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 斯蒂芬·平克 著
斯蒂芬·平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历史的道路上,斯蒂芬·平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从暴力的记录研究人类意识形态的演变。
如果社会文明没有对我们有什么影响的话,掌握了大炮和核弹的人类,只会比猩猩更糟糕。之所以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高出30倍;或是如今的战争死亡人数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历史的变化背后其实是人的心智变化。
平克认为,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同时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这一切,都是改善的成果。
雨枫书馆书单
《天谴》
[尼加拉瓜] 塞尔希奥·拉米雷斯
1933年,在尼加拉瓜的小城莱昂,连续发生了三人暴卒事件,当局为此展开一系列法庭调查、取证、审讯和辩护工作。英俊潇洒的进步律师卡斯塔涅达被无端指控为杀人凶手,身陷囹吾,备受折磨,最终死于当局预设下的圈套之中。本书结束时,案件仍一团乱麻,但其影响从三十年代延续至八十年代。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天谴》是塞尔希奥·拉米雷斯刻意创新的一部“反类型小说”:它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实证小说、爱情小说、风俗小说的诸多特点于一身,兼有众家之长而又自成特色。
《夜行动物》
[美] 奥斯丁·怀特
圣诞节前夕,丈夫照例出差,百无聊赖的苏珊突然收到前夫爱德华寄来的一份神秘礼物。这是一本他自己写的小说——《夜行动物》。
开场就是一起惊人的犯罪事件:数学教师托尼带着妻女驱车外出度假,却在人烟稀少的州际公路上遇到一群流氓。往日让托尼引以为傲的理智和道德感变得毫无用处,在野蛮和暴力面前,托尼懦弱得像个小孩。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妻女被那群流氓强行带走、杀害。
连续三晚,苏珊读得透不过气。《夜行动物》的惊悚、绝望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却唤起了苏珊对往日的回忆,她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试图忘却的出轨与背叛……
《瞎猫头鹰》
[伊朗] 萨迪克·赫达亚特
《瞎猫头鹰》选取了伊朗现当代文学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三篇现代派小说以飨读者。《瞎猫头鹰》是被学界研究多的一部伊朗现代派小说,被誉为卡夫卡式的经典之作,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堕落,以及作者希望用东方的传统精神重建人的精神价值。
《埃赫特贾布王子》描写的是伊朗封建末代王朝的灭亡,表现的是伊朗作为曾经的波斯帝国的光华散尽,是整个民族的哀伤与幽怨。该小说于1973年被改编成电影,同年在德黑兰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高奖。《安迪梅西克铁路站台阶上的蝎子或:这火车正滴着血呢!》堪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小说,解构一切战争的“神圣”意义,开创了21世纪伊朗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
三联书馆书单
《孔子的学问》
日本人如何读《论语》
[日] 子安宣邦 著
《论语》是可读的,然而《论语》如何读却大有不同。作为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在书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读《论语》的代表人物:诸桥辙次、伊藤仁斋、荻生徂徕等,并兼及朱熹、李泽厚等中国学者的解读,记录了学者们接近孔子曾经面对的问题的努力。在循着先贤们对《论语》认识之路径前行的同时,作者更是将视线引导回《论语》文本本身,与孔子“最初之发问”相遇,并由此开始,对既成概念作出重问。此时的《论语》成为了能够赋予读者新的解读可能性的“敞开的文本”,不断触发着我们内心对概念进行重问、反省式发问的冲动。
对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现状的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论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近代日本的《论语》解读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会与政治特征。子安宣邦的解读方法同样可以启示:再次思考《论语》中的“学” “仁” “道” “信” “天” “政” “礼”等核心问题,对于当今中国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
翻译、解释与理解
王庆节 张任之 编
海德格尔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及其核心概念的翻译与研究,长期受到汉语学界关注,蔚然成风。本论文集收录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事海德格尔著作翻译与研究的著名学者张祥龙、关子尹、陈嘉映、张志扬、刘小枫、倪梁康、王庆节、孙周兴、丁耘等的文章,以海德格尔的三部哲学名著《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哲学论稿》的汉语翻译与心得研究为中心,真实反映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研究现状,推动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体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其著作的翻译与研究水平。
本书以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海德格尔哲学主要著作研究与翻译工作坊所提交会议论文为基础精选而成。
《白立方内外》
ARTFORUM当代艺术评论50年
[美] 安静 主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品的传统媒介和样式被大大解放,一切对创造的观点都在逐渐改变。如今,中国艺术也正在融入这一变化之中,了解之前西方发生了什么,对当下的读者会有所借鉴。美国重要的当代艺术杂志ARTFORUM创刊50年之际,杂志的主编与其他高级编辑们一起讨论了杂志最有历史性的文章,编选成这本能够体现美国当代艺术评论历程的文集。侧重有历史价值而难得介绍的老文章,同时亦体现出艺术史的变迁。
这些文章都是伴随着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和评判,已经成为美国、欧洲美术史论阅读的基本文献。学生、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人员、建筑师、设计师——在其中都能找到许多关键思路和熟悉词汇的源头。
—END—
微信编辑 | 牛二(a522522552)
编审 | 姜老师
发布于 2025-07-12 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