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哲学的认识(对于哲学的认识与理解1000)

  中国的哲学就像汉字一样,蕴含着很多哲理和分析,但是与西方哲学对比,又似乎缺少系统性,很多哲学家或思想都停留着只言片语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就拿诸子百家来说,如果简单的用八个字来概括,表面上是可以,理解起来却有些不连贯,给人感觉就是过于简单,过于碎片化,不能对人整个的一生形成全面的、带有逻辑性和实证性的、以及实际生活应用等方面的强力作用。那究竟是那八个字呢?一起来看。

  儒家: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内圣外王跟西方哲学提倡的“哲学家适合做王”很契合,而天人合一跟西方的自然哲学很相似,但是仔细品读后,你会发现,两者有很大不同,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内圣,也就是修身修心,遵从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在历史上,中国没有一个人做到这点——既是哲学家又是王,天人合一有一些做到了,但内圣外王没有。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此说的王可能更加接近于一种形而上意义上的“王”,而并不是实际的帝王或皇上。

关于对哲学的认识(对于哲学的认识与理解1000)

  老子:上善若水,无为而治

关于对哲学的认识(对于哲学的认识与理解1000)

  老子的哲学需要用心去参悟,不然很难理解,且容易理解错或偏。比如,此处的上该怎么理解呢?是向上还是最的意思?还有就是若水,字面意思是像水一样,连起来怎么理解呢?最大的善或向上的善应该像水一样,自由,灵动,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再看无为而治,理解起来也有困难,如果按照“遵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人为干涉,一切顺其自然”来看,似乎是可以的。但老子的思想总体来说很深,层面也很多,这样理解又略显单一和肤浅。

  孟子:浩然正气,仁者无敌

  这句是孟子众多思想中的一支,强调人的正气,正义,浩浩长空下富有正能量,接着是仁爱,其实说白了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但是仁者无敌中的无敌该怎么理解呢?这个思想对于个人修为可以,但是一旦进入“他人和外界”,似乎不是很灵验,你若不信,可以观察下你身边的“仁者”,反正我观察到的“仁者”大都是苦闷,焦虑,经常做出牺牲,并没出现所谓的“无敌”。

  庄子:逍遥天地,鹏飞万里

  老子就够无为的了,到了庄子基本就道化成仙了,绝对彻底的往内转。这实际上已经是与儒家对立了,你喜欢做事,入世,我偏喜欢不问世事,在自我的天地里畅快遨游,自得其乐。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境界和体验,但是细究起来,还是只能跟自己玩,一旦遭遇他人和外物,尤其是社会这张大网,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估计那时庄子也无能为力,遨游不起了。

  墨子:兼爱非攻,兴利除害

  马克思说过,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点与墨子不谋而合,看来中国的哲学实际上并不落后,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乃至欧洲的一些国家用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呢?这里面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从最初就没有形成一个带有系统性的,从社会、人本、逻辑、形而上等多方面的角度去阐述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的习惯。墨子的贡献重点,我认为在兼爱上,在当时能提出这个观点,算是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有些类似基督教的博爱思想。至于非攻,现代人如果不查下资料,基本很少有人理解它的准确含义。

  还有荀子的“人性本恶,其善伪也”;韩非子的“道法术势,行德一体”;管子的“修权明法,富而好礼”;孙子的“上兵伐谋,百战不殆”;鬼谷子的“从横捭阖,揣摩杵何”;仅仅用八个字概括或理解他们是代表不了什么的,也是不正确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得出一个小小的简单亮点,因为他们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生活各自的时空和社会环境里,无论其思想如何博大、精深,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这就如同漫漫黑夜里,一个人拿着一个小手电,妄图去照亮整个外面的世界。

发布于 2025-07-14 09:07:08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
上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范文) 下一篇: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目标管理的控制手段是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