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的理解有哪些(儿童哲学的重要性)

  

  

  走得太快,灵魂是否跟得上,

  取决于教育是否跟得上

  1

  从贫穷到富裕,我们是时代发展的既得利益者

  过去,我们因为贫穷,会担心吃不上饭,没有地方住,生存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而现在呢?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升了不少。来到现场的家长们肯定不仅是居有定所,有些人的住所还不错;大部分家庭都有能力定期或不定期的带着孩子、父母出去旅游一下。当我们已经满足了基本生存的需求之后,就很自然的走向了更高层的追求个人幸福的层面,因此,自由主义的精神开始生根发芽了。

  那么,现在的人所面临的压力是什么呢?我现在获得的利益够不够,是不是可以再多点;有了第一套房,我是不是可以再来第二套、第三套;如果我的财产不保值,等我老了怎么办?…..

  前段时间在放《人民的名义》,这个电视剧拍出来很火,除了因为有老戏骨的精彩演绎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些现实。其中有一集讲到祁同伟开枪自杀,很多人感慨道“这样的一个缉毒警察怎么就走到了这条路?”。有人为他惋惜,说他怎么就走到这个结局。在惋惜与批评之间,是否有人自我反思过:如果让我做这个官,我会怎样?

  欲望的根源,来自于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因为走得太快,而灵魂跟不上。

  2

  教育的滞后

  当时的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说要用全世界的知识来武装共产主义接班人,所讲的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普及。中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受其影响,有不少还在传承着这套苏联的教育模式。比如,我们所说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通过课堂来传授知识。中国基础教育的托底本事很大,老师只要尽最大能力去教,就能保证孩子们的基础都能过。而这些基础性教育,既是必要的,但却又与高速发展的时代有所滞后。

  我们现在的这些父母是最纠结的,因为我们都是受过之前教育出来的,带着时代的烙印。但随着环境和个人的发展,需求的变化,会让我们的行为与真实想法开始产生偏离。比如说,你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压力就很大,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一到考试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打电话发短信问老师:我孩子考了几分啊?在班级里排多少名?所以,我们的家长就是这么纠结的焦虑者。

  那么我们今天的孩子情况如何呢?

  在90、00、10年代,社会资源、经济基础都已经进入了富足的年代,在这些阶段出生的孩子们,不会有资源匮乏的恐惧,所以他们的思想与追求都将比父母一代要更上一个阶层。他们会思考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

  这样时代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孩子,还能满足于以前的教育模式吗?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得抑郁症的案例越来越多?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思想不一样了,当他们苦于寻找到人生的意义而找不着的时候,就会加剧青春期的痛苦。

  如果让我们回归原点去看一下什么是教育,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请注意,是成为他自己,不是家人心目中的他。

  

  3

  未来的发展越来越不可预测

  变,是唯一不变的。

  从宇宙大爆炸到农耕狩猎时代,然后经历2000年的铁器时代,300年的工业革命时代,到了94年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20年后宣告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97年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用的是暴力穷举;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用的是Value Network和Policy Network的自我学习过程。

  在这样发展迭代越来越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确定哪一些行业能够一直持续,哪一些新生职业会代替现在的职业,各个国家、地区、教育组织都在思考着尝试着去界定给孩子怎样的培养是符合未来发展的。

  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94年罗马研讨会议),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这种学习,不仅仅指在学校的学习,而是具备一种主动性的能力,一种核心素养,可以使得个人在人生之路上“活到老,学到老”,顺应时代变化而提升自己。

  经合组织,1997年秋,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将核心素养分为三大类,其后的各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大都跳不开图表的框架。分为人利用工具的素养、与他人、社会协同的素养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素养。

  

  美国在稍后更明确了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和技能,把这张表放出来,是因为他更明确了,这样的转型,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国家是14年提出的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6年北师大做出来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当中包含三块。

  一、文化基础。二、社会参与度。三、自主发展。附表

  我们有这么多经过各类专家研究,提出的各个国家不同的核心素养的版本,如果让我来理解和总结,我认为所谓的核心素养是:

  一、应对未知世界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去掉所有知识内容后所留下来的东西。

  中西教育的对比

  每一种教育,都有其起源的背景和存在的意义。

  中国教育

  西方教育

  苏联影响

  直接讲授

  知识

  内容

  基本技能

  课程

  竞争型

  总结性评价

  被动高效

  补短式教育

  成功

  传道授业解惑

  看升学率

  贵族三艺教育

  交互式学习

  技能

  过程

  应用技能

  项目

  协作型

  过程性评价

  自主参与

  扬长式教育

  成长

  推动者

儿童哲学的理解有哪些(儿童哲学的重要性)

  看课程、师资、课外活动、多元族群、学生社团、

  发表文章、奖学金比例,

  校友捐赠

  进入工业革命时候,教育需要有更多的实用性。当时教育是画5个同心圆,目前为主还在用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被证明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五个同心圆中,人是在当中的,也就是学习,接下来是疾病、自然科学、社会政治法学、宗教。如果读过未来简史,你会发现一直在讲的是未来发展宗教发展对过去的影响和对现在的影响延伸。其实代表的就是指人一直是在受宗教的影响的,这里的宗教并不是我们曾以为的佛教、基督教,现在影响人最大的宗教是人文主义,西方的自由主义。

  我们在科技的引领以及全球化发展的步伐背景下,跨国界的生活、工作、旅游、交流越来越便利,当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的合作/结合越来越常态的时候,教育的包容性和共同目标性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中西教育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们想做的是and — 包容,不是or — 单一的选择。

布鲁姆教育目标金字塔

  

  每一种教育都会经历这些达到最后的目标。

  协和双语学校无锡校区--中西融合课程的发展

  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探究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发展背景与教学模式都有不同特色,因此探究的过程就像钟摆一样,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来回摆动,不断寻找一个适合的区间。

  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

  教育始终需要发源自文化的根基,才能持续的开枝散叶蓬勃发展。

  从理论到行动,需要在关注中西教育融合的同时,兼顾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并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以及强化民族性。

  ?融合课程的培养目标:

  ? 在愉快优质的教育环境中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学习如何思辩、创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理解并悦纳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 关注个体身、心,精神的健康,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 承担在家庭、社区、国家、全球所担任的相应责任

  ?融合课程的结构:

  融合课程的课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以中方教师授课为主的课程(语文、数学、英语);以西方教师授课为主的课程(ELA英语语言艺术);中西方教师合作授课的(音、体、美、科学、主题课程、集会/德育)。

  融合+合作不等于简单拼凑:虽然教师教学的课程和内容会有区别,但课程设置的目标事一致的,备课、大纲、教案也是一致的。

  ? 儿童哲学课程的例子:关于提问,可以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个是封闭性的有固定可见线索的特定提问,对应着一定有唯一答案的。

  第二个是封闭性的非可见线索的提问,线索以外延伸的知识性的答案,仍然是唯一性的。

  第三个是开放性的引导提问,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来给予回答,没有唯一答案。

  第四个是通过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引导孩子通过不断思考而探究问题的更深处,没有答案,有的是更多可能性。

  每一个象限都对应着相应的教育阶段,也有相应的导师来实施课程和带领学生成长,最终完成的效果是让孩子在第四象限的范围里通过思考、分享并汲取他人不同的观点最终进一步形成他自己观点。

  想了解更多关于儿童哲学的内容,请点击《儿童哲学的实施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P4C)》。

  语言是思考的工具

  在全球的各种考试体系中,都会设计到第二、三语言的部分。为什么要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呢?

  我们把语言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learn about language, 学习认知语言,说、读、听。

  第二个阶段:learn how to use language,学习使用语言,例如写文章、交流。

  第三个阶段:learn through the language, 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背后的文化、历史、艺术,最终充分的理解和悦纳。只有当到了第三个阶段,一个人对于异地/异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事物才能以包容之心去接纳不同的观念观点,并且有着客观的判断。

  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关联性,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帮助学生可以从小建立起事物之间关联性思维的模式,从而获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不久前,无锡校区学生参加cctv英语之星大赛,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全无锡小低、小中(办学四年,小学最高年级是四年级)30名一等奖,其中20名来自于无锡协和。

  比如Talk Show项目,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演讲的表现,而是要通过一个月的人文课程来完成舞台上学生的精彩表现这样一个结果。

  二年级有一个课程主题是历史变迁,在演讲中,有一个二年级的男生说,我才8岁,我怎么知道20年前的无锡是啥样子。他说在主题学习中,他通过现代的信息科技去搜索,去采访老一辈人,还跑去博物馆查资料,最后用图文来呈现这个变迁的过程,表述着自己的人生领悟。

  

  另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主题讲的是家庭,她用的切入点是“妈妈”。她通过观察妈妈在早晨起床后像抓狂的“狮子”一样盯着她做这做那,到了晚上又变成了通情达理会讲故事的“可爱的妈妈”这样一个变化来做线索的。这个角度符合她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让她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主动去了解了妈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进一步明白家庭的角色以及家的意义。

  

  通过活动,让所学沉淀

  学校除了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打通所学的所有环节以及巩固收获的最佳办法。协和每周都有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就覆盖到所学的一切。综合素质素养就是去掉所有的知识以后沉淀给一个人身上的东西,而这种沉淀是需要通过有关联性的经历之后才能达到的。

  比如,我们一直使用学院制的方式来进行活动。每次活动的时候,全校学生会被打乱再分组。我们设置了八条学生守则,当学生做得好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发绿卡,并写明为什么得到它,累积下来就是学院各自的积分。每个学院都会有高年级的同学担任队长,他们都是从低年级开始经过学习成长起来具有责任心和领导力的孩子们。比如,我们图书馆有豆包的椅子,这是学院队长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还有大课间时学员队长会把操场分块以方便活动的进行。因此,学生会在学习中获得,在活动中沉淀,然后通过参与学校的一些事情中实现。

  科学是创新、严谨和思辨的混搭。

  

  艺术/表演艺术是用来熏陶、欣赏和释放。

  

  运动是一种积极的生活习惯。

  

  家长是引导、陪伴、支持和包容。

  

  中西融合之路的分享

  无论是在中西方的教学模式还是教师的文化背景,或者学生的人群和学习习惯之间,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中外籍的教师们就会在很多实操细节的挑战。所以,学校和教师们就要做好平衡,为孩子搭建一个过渡的平台。

理解,基于相互学习。

合作,基于相互尊重。

发展,基于熟练运用。

  ? 关于核心素养发展的保证

  1.核心素养全面均衡的发展,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就。

  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重视每一门课程,打好均衡发展的基础。

  2.学校、社会,要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尤其到中学阶段,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到学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自我的人生意识和思考阶段,也是形成自我约束、管理、独立生活的成长阶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各类选修课,同时也要允许孩子什么都不选,允许他们发呆。有些家长不喜欢看到孩子打游戏,或者看见他们浪费时间在“没有意义”的活动上就想干涉。但实际上,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在放松自己,是在经历“玩”以外的探索和成长,甚至有时候发呆也是一种成长。

  3.学校要创造更好的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创造必要的条件。

  学校是一个资源汇集的教育平台,能越多提供给孩子社会性、行动性的活动支持,就越能为孩子们创造性发展的机会。除了引进的各类课程,就是要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己创建学校社团,不断丰富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4.必须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这种有机的融合是存在于每一天的师生交流中,每一次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的实践中,以及每一次的自我反思中......比如,对于学校在做教学管理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反思有没有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式;在和学生交流中,需要更加符合推动学生心灵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在组织每一次实践活动时,多为学生们考虑如何帮助他们,为更加自发、自主、自律、自爱,做好准备。

  5.学校、教师和家长能团结、统一思想认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这个就不多说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来自于同一个目标和一起协作,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请输入标题 bcdef

儿童哲学的理解有哪些(儿童哲学的重要性)

  学校是

  让学生拥有终生应对改变的能力的地方,

  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

  做好了跨出这跳跃性?步的准备,

  令人兴奋的、也可能是及其恐惧的。

  但大至整个人类,

  小至每个个体不正是通过挑战自我、超越已经掌握的,以及对不熟悉乃至未知事务所保有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成为了更有趣、更有道德观和更有能力的人类或个体。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快点进来看《教育论坛热点问答》

  如您想对协和厦门校区【国际教育论坛】嘉宾或校长进行提问,请填写您的问题。

【国际教育论坛】提问收集

  

发布于 2025-09-12 23:09:0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
上一篇:男人励志图片头像霸气真人(男人励志图片2021新图片) 下一篇:锚定目标坚定前行的例子(锚定目标再发力)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